贺岁十年:从寂寞独放到百花争艳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08-12-2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其次是武侠片,代表作有于仁泰的《霍元甲》、陈可辛的《投名状》等。与都市言情片不一样的是,这类影片并非是未贺岁专门打造的,而将此类影片称为“贺岁片”,完全是一种时间上的概念,也因此这类影片并没有特定的喜剧风格。如果说《霍元甲》是一部具有悲壮色彩的影片的话,那《投名状》的风格就是悲惨而黑色的了。影片充满了血腥和暴力的残杀、人心的狡诈、欲望的无限等种种黑色因素,它们将影片的灰暗气氛点缀到了极点。

  其三是魔幻片,代表作为陈凯歌的《无极》、刘镇伟的《情癫大圣》等影片。《无极》是陈凯歌精心打造的第一部商业娱乐片,影片的确把“胡闹”两个字诠释得淋漓尽致——尽管我相信陈凯歌未必真的想如此,他是十分认真地在拍一部有感情、有色彩、有意义的商业片,而且也真是“认真”地想去“拯救”中国的电影工业。然而,正是这种“认真”彻底摧毁了这部电影,使它产生了前所未有的荒诞色彩。而此后产生的种种是非更说明了陈凯歌并不适合搞商业味儿极浓的“贺岁片”。张艺谋的《满城尽带黄金甲》被骂,张艺谋笑着说,只要大家高兴就行;但陈凯歌的《无极》被骂,他却要和人家对簿公堂。显然,陈凯歌身上缺少张艺谋那种“游戏娱乐”的色彩,他不像张艺谋那样把商业片当作一个游戏的玩意儿,而是当作一项“事业”去做,这显然是一种错误的定位。《情癫大圣》被视为《大话西游》之后的终极作品,影片在风格上承继了《大话西游》恶搞、时空穿梭、无厘头等诸多元素,但似乎是过于想超越《大话西游》,其结果反而适得其反。

  其四是商业艺术片,代表作有冯小刚的《集结号》、张艺谋的《千里走单骑》、陈凯歌的《梅兰芳》等。《集结号》是冯小刚近年来的巅峰之作。北京师范大学学者王一川认为,这部影片将主流观点与大众价值进行了很多的缝合。因此,《集结号》可以说是冯小刚的正名之作。张艺谋的《千里走单骑》则延续了其文艺片的一贯风格,用质朴简单的画面语言诠释一种真诚的情感,这与其所拍摄的《英雄》、《满城尽带黄金甲》、《十面埋伏》等商业大片的色彩绚烂形成了反差。这部影片其实并不适合充当“贺岁片”,影片的票房也证明了这点。陈凯歌的《梅兰芳》应该说是他上世纪90年代拍摄的《霸王别姬》的延续,其人物组合方式、画面语言色彩、叙述情节结构都与《霸王别姬》有一定的承继关系。这也是陈凯歌在《无极》之后的第一次正式出山。从影片的操控来看,这类题材的影片才是他的拿手好戏,也更符合其为人的本色。

  以上,是对贺岁片的一种简单概括,从中也可以看到,言情剧撞车严重,而武侠、魔幻等题材还有很大的选择余地,毕竟还缺少为贺岁量身定做的相关影片,这也是贺岁片市场还有很大发展空间的重要原因。

  贺岁之忧

  到今天为止,商业片已经成为中国电影市场上的主流。显然,在中国电影近10年的商业化历程中,贺岁片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这里面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与其说是贺岁片的,不如说是中国电影因自身发展不足所固有的。

  在今天,贺岁片市场存在着明显的时间提前的倾向。以前要到年底才上映的影片,到2008年已经提前到了11月下旬。这就使贺岁时间前后拉长至两到三个月,这样长的贺岁时段在中国电影史上恐怕也是罕见的。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其他电影档期开发不足,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其结果就迫使所有的电影改变上映计划,纷纷改头换面,挤入贺岁市场,而这也是贺岁市场中电影风格差异极大的重要原因。如何再培养并塑造出一些高上座率的时段,并形成类似于贺岁片市场的品牌时段,是中国电影必须解决的问题。

  再有,贺岁市场中影片的大量涌入势必会影响到观影人数,造成观众分流,其结果是影响每一部电影的上座率。事实是,为了避免撞车,或者是避免一些大牌导演之间的相互竞争,每部影片在时段安排上都可谓是绞尽脑汁,其结果可能是每部影片的上映时间都受到了压缩。以今年为例,可能是陈凯歌的《梅兰芳》、冯小刚的《非诚勿扰》和吴宇森的《赤壁》(下)之间的碰撞。尽管这也会成为新闻关注的热点问题,但其所造成的票房损失却是难以衡量的。此外,在这些大牌导演之间还裹挟了很多二线导演,他们也试图在贺岁市场中分一杯羹,最终必将导致一些影片的入不敷出。贺岁市场竞争之惨烈由此可见一斑。

  其三,贺岁市场的高度竞争对提高影片的质量,进行优胜劣汰的选择,塑造导演、演员的品牌形象自然有很多好处,但它也向我们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如何促进电影价值品味的多样化,满足不同观众的不同口味?

  在中国电影的商业化洪流中,还依然存在着为数不少的小众电影。小众电影往往在价值观念、叙述风格、题材选择、构图手法等多个方面具有先锋性、实验性、探索性,这些尝试,对促进电影从价值观念到拍摄手法的发展变化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在上世纪90年代,当中国电影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机之时,谈艺术片、谈电影的小众趣味,我以为实在是一种不顾现实的奢侈。但当电影的生存问题得到初步解决的时候,电影的价值趣味问题、艺术手法问题、试验和探索问题就凸显了出来,而保护这一块领地就具有了非凡的价值意义。小众电影能不能也塑造出自己的受众群体,形成其独特的融资运营模式,并能够从市场中盈利,以获得生存的机遇?同时,大的影业集团是否也应该在追逐利润的同时,投入到小众电影的拍摄运营中来,并形成一个类似“贺岁片”似的市场空间?国家文化政策能否为小众电影的生存提供发展的政策和资金支持?这些问题都是中国电影商业化过程中必须解决的。

  贺岁片市场在今天不仅做大了,而且做强了。对于中国电影而言,贺岁片是其重新获得生机和活力的出发地。十年贺岁,是一段奋斗的历史,也是一段走向辉煌的历史!我们期待着中国电影新的发展,也期待着它新的未来!